高鴻鈞與合作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系統研究了納米量子系統的構造與物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前沿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工作。首次提出一種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強了STM觀察表面電子結構的能力,保持了STM發明三十年來對Si(111)7×7表面原子結構的最高分辨。首次在Au(111)表面上構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軸的單個分子轉子,實現了大面積有序陣列的組裝并對其轉動行為進行了有效的調控。首次實現了在單個分子層次單自旋量子態的可逆控制及其在超高密度量子信息存儲中的原理性應用。首次構筑了硅烯、鍺烯、鉿烯、硒化銅、二硒化鉑等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并研究了其新奇物性,為新材料的進一步應用奠定了基礎平行合成反應儀。首次在單一鐵基超導塊體材料、相對較高溫度中觀察到高純度的馬約拉納任意子,有望用于構建對環境干擾免疫的拓撲量子計算機。二十年來,其相關成果連續被Science News, Nature, Nature Materials,美國物理學會Phys. Rev. Focus和美國能源部Weekly Report等進行研究亮點報道,稱“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單個分子極限水平上實現的電導轉變”等等。
高鴻鈞的相關研究成果三次獲得了由兩院院士推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發表SCI論文400余篇,引用1萬8千余次。培養博士生和博士后80余名,其中有4名在美國和新加坡的著名大學做教授,10余名在國內著名研究機構或高校做學術帶頭人。在國際/國內重要會議上作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100余次平行合成反應儀。在國際上,他榮獲了德國“洪堡研究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全球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在國內,他獲得了“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榮譽或獎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